在长安城慢慢恢复生机,朝堂上选拔人才、惩治腐败工作有序推进之时,杨玉环的目光又落在了另一项关乎大唐根基的大事上——恢复礼仪制度。她心里清楚,礼仪制度就好比是大唐这座大厦的基石,只有基石稳固,大厦才能屹立不倒。宫廷的礼仪规范,不仅彰显着皇家的威严,更对整个国家的风气有着深远影响。
这日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洒在兴庆宫的偏殿内。杨玉环端坐在主位上,面前站着几位白苍苍的宫廷礼仪专家。这些专家们在礼仪方面堪称权威,可如今面对百废待兴的礼仪制度,也都面露难色。
“各位先生,今日把大家请来,是想一同商议恢复和完善我大唐礼仪制度之事。”杨玉环轻声说道,声音虽轻柔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一位年长的礼仪专家,名叫郑老,他微微躬身,说道:“娘娘,这礼仪制度荒废已久,如今要恢复,谈何容易啊。且不说那些繁琐的仪式细节,单是相关的典籍,在战乱中也损毁不少,这可如何是好?”
杨玉环轻轻点头,神色凝重地说:“郑老所言极是。但正因为艰难,才更需我们齐心协力。典籍虽有损毁,可诸位先生心中的学问还在。咱们先从熟悉的部分入手,比如宫廷宴会的礼仪规范,这是日常之事,也最能体现我大唐的风范。就说这宴会的座次安排,以往不同品级的官员、皇室宗亲,座次都有严格规定,稍有差错,便是失礼。如今要恢复,就请李老您先讲讲,在这混乱的局势之后,重新梳理座次,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方面呢?”
李老,这位在礼仪研究上造诣颇深的专家,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娘娘,座次安排,重品级,这是朝堂秩序的体现。一品大员与九品芝麻官,座次自然有天壤之别。但同时,皇室宗亲的地位尊崇,虽无具体品级可比,却也需格外考量。以以往惯例,宗亲依血缘亲疏,靠近陛下与娘娘的主桌。然而,如今局势不同,一些偏远宗亲或有立功表现,或与朝中要员关系紧密,这在安排时也需权衡。比如,远在边疆立功归来的某位郡王,按旧例座次偏远,但论其功绩,是否应适当提升座次,以示嘉奖,这便是需要斟酌之处。”
杨玉环认真聆听,微微颔,说道:“李老分析得极为透彻。如此,就劳您先列出一份座次安排的初稿,以品级为基础,再兼顾亲疏关系、功绩等因素。同时,宴会中的上菜顺序、饮酒礼仪,也一并梳理出来。这上菜顺序,可大有讲究,不同菜品的寓意、主次,都与礼仪相关,可不能乱了套。”
李老领命,退到一旁,开始奋笔疾书。
接着,杨玉环又转向一位年轻些的礼仪专家,赵先生,说道:“赵先生,官员的朝见仪式,也至关重要。这是体现朝廷威严、官员忠诚的重要环节。您说说,如今恢复朝见仪式,有哪些要点?就拿官员入宫的路线来说,从宫门到朝堂,该如何行进,都有说法。”
赵先生恭敬地回答:“娘娘,官员入宫,依品级不同,从不同宫门进入。品级高者,走正门,以示尊崇;品级稍低者,从侧门进入。入宫后,行进路线也有严格规定,需沿着特定的御道前行,不得随意偏离。若有官员误走他路,便是对皇家威严的冒犯。而且,行进度也有要求,需稳步前行,不可匆忙,亦不可拖沓,要彰显出官员的沉稳与庄重。”
“好,那您就负责整理一份朝见仪式的详细流程,从官员入宫开始,到退朝离开,每一个步骤都要清晰明了。包括官员的着装规范,朝服的样式、颜色、配饰,不同品级该如何穿戴,都要明确。还有参拜的姿势、言辞,都有严格要求,这关乎官员对陛下的敬意,丝毫马虎不得。”杨玉环吩咐道。
然而,解决典籍损毁问题迫在眉睫。杨玉环深知,仅凭几位专家的记忆远远不够,必须多方寻觅典籍线索。她先是命人在宫中藏书阁仔细翻找,哪怕是残页断章,都小心收集起来。那些日子,藏书阁内尘土飞扬,负责查找的宫女、太监们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中忙碌穿梭,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。
同时,杨玉环下旨,向各地官府出通告,要求他们全力搜寻流落民间的礼仪典籍。通告中承诺,若有人献出珍贵典籍,将给予丰厚赏赐。一时间,各地官府纷纷行动起来,张贴告示,挨家挨户询问。在一些偏远小镇,官府的差役们不辞辛劳,走进每一个书坊、每一户书香人家,耐心解释寻找礼仪典籍的重要性。
不仅如此,杨玉环还召集了长安城内的知名学者,在宫中开设专门的研讨场所。学者们围坐在一起,凭借各自的学识和记忆,对收集到的残篇断简进行比对、整理。他们常常为了一处记载的解读争论得面红耳赤,杨玉环便会在一旁耐心倾听,适时给出自己的见解。
“先生们,这处关于祭祀礼仪的记载,虽残缺不全,但依我看,从这残留的文字推断,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种类,应与时节有着紧密联系。”杨玉环指着一片泛黄的典籍残页说道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一位老学者捋着胡须,点头称是:“娘娘所言极是。只是这具体的对应关系,还需从其他残篇中寻找线索。”
为了激众人的积极性,杨玉环还举办了知识竞赛。她提出一系列关于礼仪制度的问题,让学者们抢答,获胜者能得到珍贵的文房四宝或宫中珍藏的书籍。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者们的热情,他们日夜钻研,力求在竞赛中脱颖而出。
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,一些原本零散的记载逐渐拼凑出完整的脉络。例如,通过对多篇残篇的整合,终于梳理清楚了宫廷宴会中乐舞的完整流程,从开场的曲目选择,到不同环节舞者的变换,都有了清晰的依据。
经过数月的努力,大量散落的礼仪典籍被重新收集起来,虽仍有缺失,但已足够支撑礼仪制度的初步恢复。杨玉环和礼仪专家们以此为基础,结合实际情况,对大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完善和细化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兴庆宫的偏殿就成了礼仪制度恢复的“战场”。杨玉环每日都会来到这里,与礼仪专家们一同探讨、研究。遇到分歧时,她总是耐心倾听各方意见,再权衡利弊,做出决策。
一日,李老将宫廷宴会座次安排的初稿呈给杨玉环。杨玉环仔细看着,眉头微微皱起。“李老,您看,这部分皇室宗亲的座次,按照您的安排,与品级较高的官员距离过近,是否会显得不够尊崇?咱们大唐以皇室为尊,这一点在礼仪上必须体现出来。就拿上次宴会上,某位郡王与一位尚书相邻而坐,郡王虽无实职,但身份尊贵,这样的安排,会不会让郡王觉得失了颜面,也让其他宗亲心生不满呢?”
李老一拍额头,说道:“娘娘真是细致入微。是老朽疏忽了,这就修改。依娘娘所言,可在皇室宗亲与官员座次间,设置一道屏风,既分隔开,又能显示出两者的不同地位,且在视觉上也更为美观庄重。”
在研究官员朝见仪式时,赵先生提出:“娘娘,朝见时,官员们奏事的时间是否要限制?若不限制,恐怕会耽误陛下处理其他政务。比如上次朝会,一位官员奏事冗长,从民生琐事谈到地方治理,面面俱到,却花费了近一个时辰,导致后面几位官员的要事都未能及时上奏。”
杨玉环思索片刻,说:“赵先生这个提议不错。但限制时间也不能一刀切,重要事务自然要给官员足够时间阐述。我看这样,一般事务,限定半个时辰内奏完;重大事务,可酌情延长。具体如何判断,由朝堂上的侍官负责。侍官需提前了解官员所奏之事的大致内容,以此判断是否为重大事务。同时,也可在朝堂上设置沙漏等计时工具,提醒官员时间。”
随着研究的深入,问题也接踵而至。比如宫廷宴会中的乐舞安排,不同场合该演奏何种曲目,舞者的服饰、动作又该如何规范;朝见仪式中,遇到特殊情况,如官员突疾病,该如何应对。每一个问题,杨玉环都和礼仪专家们反复商讨,力求做到尽善尽美。
在恢复宫廷礼仪的过程中,杨玉环还特别注重细节的传承。她常常对礼仪专家们说:“我大唐的礼仪,历经数代传承,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国家的期许。咱们恢复礼仪制度,不仅要让它严谨规范,更要让它承载着大唐的文化底蕴。就像宫廷宴会中的敬酒礼仪,敬酒的顺序、说辞,都有深意。从陛下、娘娘开始,依次向宗亲、官员敬酒,这体现了皇家对臣下的关怀;而官员回敬时,言辞、动作都要表达出对皇家的忠诚与敬意。”
有一次,在讨论宫廷宴会中的敬酒礼仪时,一位年轻的礼仪学徒提出:“娘娘,如今这敬酒礼仪,是否可以简化一些?以往的太过繁琐,怕官员们记不住。”
杨玉环微笑着说:“孩子,礼仪虽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,但不能丢了根本。繁琐的敬酒礼仪,看似麻烦,实则蕴含着对宾客的尊重和对场合的重视。我们可以通过培训,让官员们熟悉它。而且,这也是向天下展示我大唐文化的机会。比如,敬酒时的酒杯持法,要双手举杯,微微前倾,目光平视对方,这一个小小的动作,就展现出大唐官员的风度。若随意简化,成了单手举杯,随意敷衍,那成何体统?”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大唐的礼仪制度逐渐有了雏形。宫廷宴会的礼仪规范、官员的朝见仪式等,都梳理得井井有条。杨玉环决定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演练,以便现问题及时调整。
演练当日,兴庆宫的一处庭院被布置成了模拟的宫廷宴会场景。杨玉环坐在主位,看着“官员们”按照新制定的礼仪规范,有序入座、举杯、交谈。她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每一个人的动作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“停!”杨玉环突然喊道,“张大人,您在举杯饮酒时,动作过快,而且酒杯倾斜的角度不对。这虽看似小事,但在正式的宫廷宴会上,可是失礼之举。按照礼仪,举杯应缓慢,酒杯倾斜角度以四十五度为宜,这样既能展现优雅姿态,又能防止酒水溢出。而且,饮酒时,要先轻抿一口,以示品味,不可一饮而尽,失了风度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被点名的“张大人”,连忙致歉,调整动作。
接着,在模拟朝见仪式时,又出现了问题。一位“官员”在奏事时,言辞不够简洁明了,还偏离了主题。杨玉环耐心地说:“朝堂之上,时间宝贵,奏事需言简意赅,直奔主题。各位先生,在后续的培训中,要着重提醒官员们这一点。比如,可让官员们提前准备好奏事的提纲,明确要点,避免冗长拖沓。而且,在奏事时,要注意言辞的恭敬,不可随意使用俚语俗语,要体现出官员的素养。”
经过多次演练和调整,宫廷礼仪终于恢复到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状态。这日,李隆基在朝堂上宣布,正式恢复大唐的礼仪制度。
在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上,官员们身着整齐的朝服,按照礼仪规范,有序地进行着各项活动。宴会中的乐舞悠扬,舞者们身姿婀娜,动作整齐划一。整个宴会现场,庄重而又不失热闹,充满了大唐的风范。
“陛下,您看,这宫廷礼仪恢复后,咱们大唐的威严又回来了。”杨玉环看着眼前的景象,欣慰地对李隆基说。
李隆基握住她的手,感慨道:“爱妃,这都多亏了你。若不是你如此用心,这礼仪制度也不会恢复得这么快,这么好。”
杨玉环微笑着说:“陛下,这是臣妾应该做的。礼仪制度恢复了,咱们大唐的精气神也就回来了。”
随着宫廷礼仪的恢复,庄重的氛围再次弥漫在宫廷之中。官员们在朝见时更加恭敬,宫廷宴会也更加有序。这种庄重的氛围,逐渐影响到了整个长安城,乃至整个大唐。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朝廷的变化,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杨玉环和李隆基将继续努力,让大唐在恢复礼仪制度的基础上,更加繁荣昌盛,重新成为那个让四方敬仰的盛世王朝。
喜欢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请大家收藏:dududu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